top of page
搜尋
作家相片觸外

如何面對戰爭的威脅?

劉滄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前些日子見到二波學者反戰的連署,人數雖然不算多,不過其中包括不少令我敬佩的研究思想的師友學者,由於這份反戰聲明引發我一些疑惑,想藉此一抒己見。連署學者們所謂的反戰,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台灣別當美國強權的棋子,不要讓台灣捲入美中對抗的漩渦,淪為強權爭霸戰的一線戰場而成為第二個烏克蘭。這樣的出發點立意良善,只是有些疑義尚待釐清。


眼下大家都共同關切的問題是:如何不讓台灣淪為戰場?從這樣的前提出發,首先得討論的是,台灣雖然無力但是否「無意」成為挑起戰爭的一方。許多人諄諄告誡,台灣不要有挑釁的行動。主要的意思是,不要加入美國抗中的軍事聯盟,而應該明白,哪些言行是北京政府的底線。反戰連署之所以主張跟大國等距外交,主要是告誡台灣別「有意」挑撥兩岸敏感的政治神經,完全倒向由美國領導的抗中政經軍聯盟。


問題是,什麼是中國的底線?怎樣才不會挑動對方敏感的政治神經。對岸透過文的武的各種途徑一再表達的意圖是「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業」、「反對台獨」。這條線,隨著中國政經軍事實力的擴張,愈來愈清晰。換言之,不論是叫台灣或叫中華民國,對岸的政治意圖就是:不論台灣居民的意願如何,終究得臣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所謂唯一的合法中國政府。換句話說,台灣不能有自己的政治意志。若是兩岸有機會重啟政府層次的對話,前提得是不能讓台灣放棄自己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自主性,這也是台灣不可退讓的底線。我們要問的是,北京政府是否願意承認這點,願意的話,我們當然很樂意跟對岸保持良善的互動,促進各方面的交流。


若是北京政府願意讓中華民國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維持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兩岸關係是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穩定與發展的,完全沒必要走上兵戎相見的地步。目前兩岸政府難以對話,海峽情勢愈來愈緊張,大規模軍演的次數愈來愈頻繁,最近的一次是表達對蔡總統過境美國會見眾議院主席麥卡錫的不滿。先不論諸般兩岸歷史與國際情勢的演變,只就反戰連署所要求的,不要挑釁,別再花大錢向美國軍購來談。誠然,若不是兩岸情勢日趨緊張,解放軍對台威脅的強度與頻率節節上升,台灣幹嘛要花大錢向美國買武器,還因此更加觸怒北京?


讓我們想想芬蘭,他們正是看到俄羅斯如此對付烏克蘭,才不顧俄羅斯的威脅,不得不打破原先維持中立(跟北約與俄羅斯等距)的外交設定,毅然加入北約以捍衛自己的安全。對俄羅斯來說,芬蘭加入北約,當然是「挑釁」,挑戰了他們所謂的「底線」。但是,弱者若不想輕易屈服於壓迫,當然得尋求外援以自保。台灣目前可以自保的方式,似乎只有兩個選項。一是,跟中共政權談判,不過他們的目標是否如前所述,就是要讓台灣接受中共為自己的中央政府?倘若這是他們執意追求的對談目標,這是我們可以接受的選項嗎?若不是,為何不更有耐心與智慧,靜態歷史發展再徐圖良策。由於我們的底線是「維持現有的政治與軍事自主權」,若中共欠缺耐心,非要以武力逼我們就範,那麼我們還有什麼選項?


在現實上,我們目前不得不採取的對策是相信美國即使只是基於他們的國家利益願意為台灣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包括從二戰之後多年對台灣的軍經援助,以及歷年美國國內的立法程序或台美各種雙邊協議所締結的友好關係,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滿足我們軍事上自我防衛的需求。跟美國買武器的目的是確保能抵擋受到外來的壓迫與侵略。因此,是反侵略以求自保,而不是所謂的挑釁求戰。中共解放軍的實力強大毋庸多言,若是他們堅持不放棄武力統一台灣的選項,以我們現有的軍事防衛力量真的足夠嗎?花大錢買安全保障之所以不得已,就是看到對岸屢屢用更高強度的軍事威脅手段警示台灣,在當前情勢下,我們怎可不提高心防、嚴肅備戰?尤其看到北京還跟侵略烏克蘭的俄羅斯建立了更緊密的同盟關係,台灣能不更加警戒嗎?


反戰連署學者們希望不要花大錢買武器,而應該更加關注氣候變遷等這個重要議題。過去兩岸情勢曾經一度穩定,才有條件這麼做。但是,當前的情勢卻容不得我們輕忽。俄國入侵烏克蘭後,德國連向來反擴軍、反核能的綠黨都改弦更張同意大幅增加國防預算,還不惜調整長年激進的能源政策,原因就是區域緊張的狀況已經是二戰後所僅見,提升軍力迫在眉睫。在《經濟學人》封面被稱作「最危險的地方」的台灣,還能好整以暇、不顧安全危脅?難道我們只能把希望寄託在中共放棄統一台灣的企圖上?至少目前我們不僅沒看到一點端倪,而且還相信,只要北京當局發現很容易可以迫使台灣就範,就絕不會放棄大好機會,不是嗎?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美歐日主流媒體莫不認為,倘若不謹慎以對,台灣將會是下一個烏克蘭。不過弔詭的是,台灣彷彿處於某種難以描述的外熱內冷的狀態。外熱指的是,國際友台人士因擔憂台海日益緊張的局勢,以不同方式和力度表達對台灣的善意或支持,並常因此獲得國際傳媒的熱烈關注。相較於此一外熱的狀況,島內生活卻一如既往地過著承平日子,即使共軍大範圍高強度的軍演,生活中卻聞不出一絲戰火的煙硝味。這是島民昧於現實的自我催眠?或身處風暴中心,因而當局者迷、無法綜觀全局?還是久經多次台海危機,練就不變應萬變的沈著態度?


台灣居民普遍的「內冷」表象,可以解釋或反應出對當前局勢的無奈與壓抑。更關鍵的是,我們能有的選項很少。台灣大多數的民意主張維持現狀。尤其是看到2019年之後的香港處境,我們更加確信,兩岸的政治歧異太大,北京政權對香港民主化的要求,沒有一分一毫讓步的餘地。我們目前能對中共當局有何寄望?中國大陸的民主化在目前高壓緊縮的政治環境中看來是希望渺茫。少數學者若還冀望於中國政府的善意,都應該說服我們相信,他們會容許台灣繼續保有現有的民主制度嗎?若是有此意願,為何當年對於上百萬和平示威的香港居民的態度依然如此冷峻?看到香港的現狀,感到慶幸的是還好有台灣海峽作為屏障。若反戰學者以為台灣還該自廢已經薄弱的武力,就得想想今日香港是否將是明日台灣的寫照。更何況,聽聞曾從對岸傳出風聲,統一後要對台灣居民實施再教育。莫非台灣新疆化,也是卑微祈求和平而該付出的代價?


不論是反戰派、備戰派,都不希望台灣淪為戰場。或許只有很少數的激進分子認為該積極主戰,以突破現狀,達到其主張的政治訴求。台海終須一戰嗎?這個問題的主動權不在台灣,也不該在台灣。從這點來說,我不支持輕率地提出改變台灣現有的憲法地位,以戰爭的手段來實現獨立的政治目的。近日,有意問鼎大位的政治人物提出不求戰、不畏戰的態度,其主張有待全民檢驗。無論如何,面對戰爭的危脅該如何因應,是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最為關鍵的課題,也是全民應作的功課。



劉滄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研究涉及古典中國哲學關於氣的思想,以及德國尼采、法蘭克福學派當中美學與政治的部分。

606 次查看0 則留言

留言


bottom of page